发布日期:2025-04-15 10:01 点击次数:190
“整编师”是国民党军独有,由于各种原因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严谨地说是不完全的。这种编制在抗战结束后出现,那么“整编师”究竟是一种什么概念呢,他又和普通师存在哪些区别?
整编师是在重庆谈判后国军在进行多方考虑后而进行编改产生的一种编制。在抗战结束后国军也损失了大量兵力,在由美国出面调停,国共进行了谈判对峙后的条例规定下,根据当时的装备与战后兵力现状而产生。
熟悉这些的读者一定知道国军的“五大主力”,这五大主力当时的编制就包括“整编师”,分别是:新编第l军、新编第6军、第5军、第18军即整编第11师、整编第74师。在各种史料记载中被我军歼灭的“整编师”到底兵力如何。
整编师由来、国民党编制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结束了被十几年的反侵略斗争,随着希望的降临,人民本以为渴望的和平已经到来,但是国民党依旧蠢蠢欲动,对我党虎视眈眈,想要在中国搞独裁统治,蒋介石再次将目光转回,企图发动内战,让战火不能轻易平息。
展开剩余93%当时的美国想要培养一个亲美的国家以替代日本,于是打算出面调停国共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扶持蒋介石来反共而已。
1944年9月,赫尔利以罗斯福私人代表身份访华,后又接替高恩任驻华大使,其使命就是“防止国民政府的崩溃”,“支持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的主席与军队的委员长”,帮助国民党“统一中国境内一切军事力量”。
如果有内战,是不利于蒋介石搞独裁统治的。这一点在蒋介石拒绝“联合政府”时就可以明确看出,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中国的利益,我党选择了让步。
此次谈判,我党顾全大局,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利益角度出发,对于毛主席的到来,蒋介石很是洋洋自得,他曾在日记中记录此事,把毛主席的到来称为“应召”,蒋介石对毛主席毫不尊重,他从未将两党放在同一地位上。
蒋介石狂妄自大的表现也显示出,其实此次谈判更多是蒋介石的一个阴谋。
毛主席本可以派遣他人来重庆谈判的,在前往重庆前的谈判会议上,毛主席表示了自己为我党和我国发展的坚定决心,毛主席已经意识到在重庆可能遇到的问题,面对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必要有心理准备。
毛主席说即使被抓,被软禁,也一定要去的,他在那里是要做一些正事的。中国目前形势不明朗,一家问题三家过问,形式上是自己解决问题,但其实美苏都在干预,他们都不愿中国打内战,但本质却不是为了中国。
国民党之所以准备这次谈判,就是打算以和平攻势威慑我党,并且耍些花招想削弱我党的实力。当时为了尽快完成谈判,让双方签署协议,赫尔利向周总理主动提出了缩减国军的想法。而这一想法也被我党接受。
19日,在新一轮谈判中,周总理提出愿意做出一些让步,原在原有的国军比例和共军比例上在让步五个师,也就是国军现有二百六十二个师,我军缩减为四十三个师。但是对于这个让步国民党方面并不接受,并且越发得寸进尺。
在21日的会谈中,国民党只允许我党整编军队的数目从原来的十二个师增加到十六个师。在当日的“谈话纪录”中浓浓的火药味已经溢满,谈判桌上出现这样一幕。
国民党代表不断否定我党提议,对让步也毫不理会,代表一员的王若飞怒拍桌子,气愤地说:“那么,中央将我党军队都消灭好了。”
赫尔利为了尽快完成协议签署,在当晚找到蒋介石,软磨硬泡,终于让蒋介石同意把中共军队的数量定为20个师。蒋介石虽然让步,但依旧强调要中共直接承认此数目,不能再商量,并且不再提国军军队比例一事。
赫尔利急于归国,他连夜找到毛泽东提出了蒋介石的最后让步,让毛主席接受最后通牒。但不论赫尔利如何诡辩,毛主席不为所动,不接受这个离谱的协议,无奈地赫尔利只能第二天归国,这个商议最终也没有敲定。
在一阵火药气氛中“双十协定”被拟定,双方达成了协议。在协定中,我党对军队数量问题又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从最初要求的48个师,已经降到24个或至少20个师,几乎达到了蒋介石的心理预期。
协定中作出了国共双方军规定编制的决定,国民党方面则接受了第一阶段整编90个师的方案。
签署协定后,国民党于1946年在南京召开会议,拟定整编方案,并着手开始整编,在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前,国民党完成了58个师的整编,也就是说国民党现有五十八个整编师。
这些整编师其实配置并没有太大改变,也没有按规定进行裁剪,名义上是师,其实就是军,就如整编74师,就是原74军整编换名而来。
整编师的整体构架保持原有军地构架没有太大变动,在政变过程中,国民党偷换概念把“师”换为整编师,为了保有更多的军事实。
他们的整编部队都没有进行应有的军事减员和缩减,唯一改变的只有名号,将军称为整编师,师称为整编旅,规模不变,有的整编师的战斗力甚至比同等规模的军兵力还要强大,武装设备更好。
这些整编师中,不同的整编师人数上也会不同,一个整编师下辖2-3个整编旅,一个整编旅下辖2-3个整编团。越是嫡系的部队人数上就会越多。
整编师和普通师的不同,和普通师比起来,普通师不过下辖三个团,再加上师值单位和部队,兵员不过一万人。而较于整编师的三万人庞大人数,确实差距较大。另外一点,整编师较于其他的编制部队,获得了更多的美械补充,拥有更多的高端装备和装甲。
总体说整编师和普通师战斗力有较大差距,整编师的实力整体强于普通师。在整编师之上还有整编军,整编军就是原集团军,总人数有几万,最高时达到七万余人。
在当时的整编后的部队中,并不是所有的整编师都像整编74师有那样多的兵力和武器。也有个别整编师只有一万人左右,配备的装备也不是全新的美式装备。
这些整编师规模小的原因,是源于国民党的整体资源不足,能力与资金相差甚远,无法组装如此多的精英部队。但是即使这样,大部分的整编师都远远地超过了普通师,和国民党宣传的兵员削减完全不符。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整编工作并没有完全完成,军队编制混乱,既有整编师也有原先的军。就像国民党的原主力部队都还是军,如新1军、第5军、第18军、新6军。
这段时期整编师和军两种编制混合。而在这之前的土地革命与抗战期间,国民军一直没有整编师的概念或者番号,但是国民党的编制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国民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一直没有停止对军队进行调整编制。自1939年开始,在部队编制方面国民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在本有的廿七年编制上陆续发展出了其他两套编制由于军队的整理和改编。
但是这几套编制也一直没有达到国民党的预期,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相差甚远。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中一直表现不佳,而致使军队战斗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编制问题。国军的编制松散复杂,导致指挥和协作有较大阻力。
国军在战前采用调整师和整理师编制,这两种编制并不适合当时的战争局势,无法适应战争瞬息万变的应变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38年月和7月国军开始分别实行了两套编制,用以改编部分野战军、师,并一举废除过去以师为战略单位的传统,确定以军为战略单位,而这一点在不断地更新修改下一直保留作为基础。
这个编制以军为战略单位,师级的配备改原有的两旅四团制为三团制,这种编制设计理念较原有的编制更有优势,是一种全新的编制。
在军政部设想中,经编制后的军队,在进行兵员和武器补充,统一各部门后,与敌人同级师团相比,会更胜一筹,兵力和火力上都更有优势。
1939年至1941年,战局进入稳定时期,国军对全体野战军、师进行了著名的四期整训。整训的第一内容就是按照新廿七年编制对部队进行整编。
按照整编计划,国军全部的战略单位都将以新的编制进行改编,但是计划未能如期完成,直至1941年结束时,只有三分之二的军和师完成了整编,剩下的部队仍保持不变。
这时期的四期整训确实为国军带来了正面的作用,在整训后,廿七年编制推广到200个师,这是国军部队编制发展史上不曾出现过的整齐划一。但是实力上,改编后的部队没有太大的战力提升,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1941年4月15日,改编后反而更加缩水的战力让国民党开始商议其他的改变方案,在会议上,《为另订卅年军师暂行编制表及其加强办法案》,会议确定了新编制的三项原则:
第一点仍以军为战略单位;第二点步兵师需具备最低标准的防御兵力;第三点是作战地形要以山地为主。
新的编制将以卅年编制命名而其架构也将有别于廿七年编制的设计。
1942年1月21日,第二十六军接到命令,按照卅一年加强编制进行改变,并且在月底前完成。
1941年底,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所属部队也接到相似的命令,除了第八十八军和暂编第九军按照卅一年一般编制改编外,其余各军、师都按照加强编制改编,全战区在1942年2月底就完成了改编。
1942年1一7月,共计72个军202个师按照卅一年加强编制调整,其余20个军43个师按照卅一年一般编制调整。至此,国军各军、师在半年内统一按照州一年编制改编,这是战时国军整军中的一件大事。
1942年初短短数月间多数军、师完成了编制转换,这对于军队的持续作战和恢复训练较为有利。1939—1941年四期整训只完成了200余个师的廿七年制改编,尚存100多个师仍保留着战前的整理师编制。
1942年上半年的这一次改编,用两种方案将绝大多数的军、师都统一在卅一年编制之下,将之前未能改编的部队按照新标准予以整齐划一,同时也是国军编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军期盼已久的“编制统一梦”终于在此刻基本得以实现。
1944年10月起,新的一轮改编正式开始。1944年的修正卅一年编制可以说是对1941年卅年加强编制的回归,至1945年初相持阶段临近结束时,国军120个军、354个师中的绝大多按照此编制编成。
从1939年初至1945年初的6年时间里,国军经历了廿七年、卅年、卅一年三种编制,但是到1945年的极力缩军和远征军会军,让国军获得大量武器,在有利条件下,国军拟定了新的编制舟四年编制,并于1945年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国军的编制路触底反弹,到重庆谈判后的整编师表面改编,国军的编制虽然已经稳定,但仍有不少的问题,国军在军队编制上走了不少的弯路。
国47年末后编制中的整编旅开始恢复3个实编团;48年将部分3旅2团制整编师改为2旅3团制,另1旅辖3个补训团名为后调旅撤回后方整补。
另在47-48年间又改编及新建部分整编师。48年9-10月间结束整编制度,恢复军、师番号。随着49年9月国民党驻新疆部队起义,最终结束整编军制。
整编11师和整编74师
整编师大多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属于国民党的中央军,装备精良与临时编凑起来的暂编师部队差距非常大。
其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整编11师,也就是换名号前的第十八军。该军于1930年建立,由陈诚任军长,下辖第11师。此师1931年开赴武汉,将陆军军官学校成立的教导第3师划归该军,改为第14师。同年,该军调入江西,“围剿”中央红军。
1933年2月,该军下辖第11、第14、第43、第67、第94、第97师,共6个师。
1934年春,罗卓英任军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军所属各师,多扩充为军。1938年至1945年,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先后任军长。
1946年夏,该军改为整编第11师,由胡琏任师长,下辖第11、第18、第118旅。
同年7月,调至河南、山东进攻解放区。全师2.8万余人,美械装备,战斗力颇强。1948年7月,由杨伯涛任师长。9月,又恢复番号。淮海战役中,该军被我歼灭于蒙城东北双堆集地区。
第二个比较出名整编74师,该师的前身为1937年组建的第74军。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日本投降时,空运到南京受降,归首都卫戍总部建制。1946年改为整编第74师,由张灵甫任师长,下辖第51、第57、第58旅,共2.8万余人。
同年此军调入苏北,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主力。该师凭借美式机械化装备,气焰嚣张,骄傲异常,自吹“天下第一师”。
1947年5月,该师被华东野战军歼灭于山东孟良尚地区,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蒋介石为此在南京玄武湖为张灵甫修建“杀身成仁”的亡灵碑,把英国援助的一条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以示褒扬。
总结
国共内战,美国规定只能有90个师,国民党偷换概念换成90个整编师,实际是90个军,整编师不过是军地改名版本,国民党的编制经历过多种变化和改进,在1945年后才步入正轨。
整编师的改变只不过是改个名头,不破坏原有的编制,足以见得国民党政府的狡猾和对我党和重庆谈判的轻视。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